课堂内,咫尺讲台,心游万仞;剧场里,导演剧目,化境登仙;乐队前,音乐指挥,演绎交响;科研上,渐有心得,水到渠成……这就是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的于忠民老师。
学术科研:“瓜熟蒂落,顺其自然”
2018年,于忠民老师申报的课题“新时代电影批评与文化建构研究”获批,这也是我校今年获得的唯一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近年来,他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或参与过多个科研项目。他并没有刻意追求某种学术高度,于他而言本次项目的成功申报,可以说是顺其自然,瓜熟蒂落。
谈到科研,他说:“教师应以教学为主,科研应当为教学服务,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一直以来,他总是结合教学的需要和自己的学术兴趣来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他说:“编导专业的教学既有很强的实践性,又需要理论的指导,更要有文化的支撑,也就是说,影视创作不仅要懂技术、又要懂艺术,更要有文化立场的表达,这就要求你必须有跨界的能力,不断地学习,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只有这样的研究才能使你的教学具有新内容、新思想和新方法。”
当他被问及数十年教学生涯中最骄傲自豪的是什么,于忠民老师回答道:“我最骄傲的是我不至于盲目骄傲,我做的仅此而已,有很多同行,包括一些年轻教师都做得非常出色。”就像是登高者,他在傍晚时分缓步下山,夕阳晚照,抬眼回望云霞满天,但见身后山顶之上年轻的攀登者欢呼雀跃,心有戚戚焉。
教学工作:“珍惜每一次相遇的缘分”
在同学眼里,于老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学生们说于老师讲课特别强调反思批判精神,激情澎湃,富有诗意,极具感染力,听他的课有一种灵魂出窍,脱胎换骨的感觉。他希望能带给我们一个有创造性的,有思想碰撞的,有审美体验的课堂。就像于老师常说那样“我要我的学生能够与我在逍遥散步之中领略大学学习的乐趣。”
所谓“师道尊严”在于老师看来,正是来自于学生对他教学态度、方法、内容乃至风格的肯定。他始终强调做教育要兢兢业业,用心用情,自然就会与学生建立一种情谊深厚、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他动情地说“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交流,这种互动的感觉让我觉得能挽留住更多的时光。想想在我们的生命里能与这么多人年青人在他们这么美妙的年龄相遇,在一起探讨问题,塑造他们,这该是多么神圣的工作,多么大的缘分啊。”在课堂外,他同样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2018年传媒与影视学院的歌咏比赛中,15编导班的学生在节目中高举牌子“不要冷漠”,这四个字正是于老师送给他们的。
“看到他们刚入学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歌咏比赛,我发现他们表情冷漠,彼此缺乏呼应。他们不应该是这样,他们是学艺术专业的,他们应该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有艺术想象力,更富于激情,更富有协作精神”于老师认为这样不利于他们艺术专业的学习,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所以于老师有意识地组织他们活动,自己也加入进去,他把自己作为他们班里的一份子,他积极挖掘每个同学的潜力,让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协作。从选题、整体构思,再到如何演绎,于老师都身体力行和同学们一起来做,正是通过这样的引导,这个班的同学提高了专业能力,懂得了团结协作的珍贵,班风也有了明显好转。
于忠民老师主要教授的课程有《影视编导》《播音主持》《影视表演》《音乐美学》《合唱指挥》《中国当代影视文化批评研究》等,他的学生却不仅仅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生,在校语委承办的“国培计划”中,他的学生还包括了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截至目前,他已连续八年担任“国培计划”中华经典诵读培训的授课专家。2016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来我校视察工作,于老师在我校开展中华诵读“国培计划”的总结会上作为授课专家代表发言,并作示范课演示。
于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需要符合这三条:“I should, I would, I could”,就是“我应该、我愿意、我能够”。他说:“学生首先要意识到他有责任去学习,其次要有意愿去学习,有这个认识和愿望之后就自然而然会愿意为它付出,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掌握到了知识、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了学习的能力,学到了真本事才能服务社会,从而做一个有用的人。”对于老师的良苦用心,同学们心领神会,他们热爱这样的引渡人。
生活追求:“达到理性与诗性的融合”
在采访中于老师给我最深印象就是乐观豁达,经历丰富,涉猎广博。他原本学的是音乐作曲指挥专业,还有过十多年媒体工作经验,后来调入我校从事影视编导和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正是这种丰厚的文化积淀使他在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各个方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说“我对什么都感兴趣,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在他看来,搞教学做科研要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而生活需要一种理性与诗性结合。
他不满足于自己独享,更是带着学生一起“玩”。享誉我市的传媒与影视学院的风灵话剧社就是由他创建的。十几年来他一直担任该社团的指导老师,排练导演了多部中外戏剧经典。最近最为轰动的莫过于《青蛇》的展演,这部主要以大一学生为主创阵容的作品,在校内舞台,在徐州音乐厅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些刚进校的大一学生在于老师的调教下,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让我们领略到了现代戏剧的独特魅力。
“每一次活动其实都是教学的组成部分,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这也是于老师成立话剧社的用意所在“除了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以外,这种艺术实践对我们编导专业的同学太重要了。我们常说‘知行合一’,离开艺术实践怎么学艺术呢,每搞一次创作活动都能感觉到同学们的迅速成长”。
此外,于忠民老师还连续五年担任学校汉式研究生毕业典礼的导演和主持工作,为这一文化育人品牌的推广和提升作出了贡献。他先后三次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五次获得毕业设计优秀指导老师,由他参与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还荣获第49届蒙特利尔国际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于忠民老师的一天总是在各种忙碌中度过,他最近又接到两项任务,一是担任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在徐州即将举行的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活动中文艺演出部分的编导工作和我校承办的改革开放40年江苏省高校研究生微电影大赛颁奖晚会的导演。回顾自己几十年的工作,他用八个字概括:“尽力而为,问心无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书育人,课堂内外自有气度。
(图文来源:江苏师范大学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