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被引”学者是怎样炼成的--屠树江老师

发布者:赵玉璋发布时间:2019-11-12浏览次数:2210

这位自2014年度起连续5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的教授精神矍铄,一双剑眉更显得睿智从容。在他并不大的办公室中,和我们谈起他这一路走来的感悟和心得。

小概率大视野

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是基于客观引用数据对中国研究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行系统分析,榜单将一千多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呈现给学术界和公众。入选这样一份榜单,对于多数学者来讲都是一份极具权威的认可。但在屠教授的眼里却仅仅是个小概率的事件:去年,有不少人给我发信息、打电话,祝贺我入选榜单。对于我来说这是个小概率事件,具有偶然性。他的语调平稳并且缓慢,今年入选,我认为仍然不排除是个小概率事件。

在屠教授看来,做研究不在于发表文章数量多少,也并不看重结果如何、得不得到认可,重点是做研究的眼界。大家关注的前沿问题其实是差不多的,如果不关注前沿问题,自然不会被有多少引用。而要想成为真正的高被引,自然就要在这些领域上有所建树。对于屠院长来讲,就是要率先在前沿问题上开展真正的有开创性的工作:要关注这个学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找不到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水平就上不去。所以对于做科学研究的人来讲,最主要的就是找这个领域的关键问题。

说起来容易,真正要想在前人未曾涉及,当下人人关注的领域做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在他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于科学研究,成功和失败都是常有的事。曾经有三个月,他每天早上8点进实验室,深夜12点才离开。无法预知的实验结果往往让他的心情跌宕起伏。前一天还激动不已,后一天就仿佛坠入地狱。如果是好的结果,疲劳会消散不见;而如果是个坏结果,那身心的疲倦会成倍地袭来。有时候甚至还会经历痛苦到你无法忍受的过程。

形容自己就像在经历一场修炼,境界在提高,而他讲的境界,就是一种看待问题的大视野。我面对失败想的是如何把这样一件坏事变成好事,总结原因,寻找突破的办法。

虽然每天要把80%的时间都用于处理公务、谋划学院发展,剩下寥寥无几的时间还要投入科研工作,但这样的日子屠院长并不觉得辛苦,因为他享受这样忙里偷闲的研究过程,常人眼中艰难的科学研究在他看来已经成为了一种乐趣。

作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的屠树江,更是把他强调的视野观念带到了工作中。对下属,他希望人人都能提高自己的眼界,这既是要求,更是经验。科学的视野要高。他说:许多年轻老师,可以做很好的助手,但自己做研究却不行。动手能力够了,动脑能力却不行。这就是视野问题

正是由于这样的身体力行,现在的化学学院成果突出。而在这位和善的院长看来,这仍然是小概率事件。在化工学院,无论是研究生还是老师,都在拼命干,形成了勤奋竞争的良好氛围。这样来看,出成果是正常的,不出成果才是意外。虽然还是平缓的语调,但掩饰不住的喜悦还是透过脸上的微笑表达出来。

放眼20年后,世界制药行业的领军人物中,要有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这个概率是有的。屠院长为不久的未来立下了宏伟的壮志。前期扎实的积累与培养,使傲人成就的获得变得不再是小概率

教学梦育人情

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岗位,或许这样的句子来形容今天的人民教师显得有些落入俗套且空泛,但对于这位教授、这位老师来说却是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屠教授1983年毕业于师大留校工作,学于斯教于斯,30多年的时光,是割舍不了的感情,是解不开的教学情节。

他的弟子杨峥对记者说:每次组会,屠老师会提三点: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是他在教我们做人,也是他人格的体现。做人做事做学问,屠教授正是如此。学术有成的同时,他不忘师大栽培,服务师大,扎根师大。杨峥笑着道:说句比较土的话,吃水不忘挖井人!

现在屠院长每年还会指导大概十篇的本科生论文,另外担任研究生导师。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同时也把这种教育理念传达给学院的老师们:大学老师,作为老师的天职就是上课。上课的本领是最基础的,当老师要好好把课上好。当好老师之后再把科研搞好。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教学情结,并不只是把大学老师的天职与教学挂钩,屠院长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有独特的见解。他讲自己的教育是不断设问式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比起灌输式的教育,我是不断地设问。他的课程都是创新的,不全按教科书来,根据现有的水平,提出科学前沿最热点的问题,让学生拿出方案解决问题。现在已经是副教授的郝文娟老师回忆当时跟随屠院长学习的经历说:讲到有机化学中重要的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及自由基等有机化学中重要的中间体时,屠老师让同学们查阅相关文献并讨论反应的优缺点,并就文献中的反应提出自己的想法,说说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同样能得到类似的结果。屠院长就是这样一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性。那时候学校的文献数量不够,屠院长就亲自带着研究生去南京大学查文献,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同学们一起找文章看文章,然后交流心得。

提起曾经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2014届化学化工学院优秀毕业生傅丽萍,屠院长不无骄傲地说:傅丽萍不是一个个案,现在的许多学生比她还优秀。现在化学学院每年都会有本科生在高级别刊物发表文章。屠教授的话很质朴:要求所有人都成功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能够让一部分人成功,那么这种方式就是成功的,就是一个胜利。

苦心志天酬勤

谈起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屠教授欣赏他们的聪慧敏捷,夸赞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也提出了问题:如何把这些优点转化成优势呢?他用薄层层析法比喻当代的大学生,原理与我们高中时候用试纸测叶绿素、叶黄素的波长相类似。或者通俗地说,同场竞技,100米之内差不多,200米有差距,300之后差距慢慢变大,同是坐在一间教室里,可是人生的未来也可能大不相同。为什么呢?

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因为你们太缺少吃苦的精神了。屠教授坚信:只有用辛勤和汗水才能成就梦想。他希望大学生们能充分利用时光,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偷懒躲滑的人是傻瓜,只有脚踏实地地学知识、做学问,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这也正是屠教授最看重的品质。

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人格境界,对年轻人的期盼更是如此。这代人往往过多地考虑自己而忽略他人,其实,奉献高于索取。任何一种回报都是和付出成正比的,不知道奉献的人永远不受欢迎。就像屠教授自己,虽然工作、科研种种事情繁忙,但每当有年轻老师需要他帮助时,他总是义不容辞。在他的办公桌上,摞着厚厚一沓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书。每一本申报书他都要花十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修改、完善。他笑着说:年轻人都愿意找我来帮他们修改申报书,我也特别愿意能够帮助他们。

他还鼓励年轻人多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但读书要进脑海,如果不深入思考,就如入金山空手回屠教授引用的这句杨显之《寒酷亭》楔子里的一句诗,表述自己对于读书与思考的态度。有所思的阅读,才能有收获,就像化学合成新物质一样。屠院长风趣地打了个比喻。

辛勤的付出与努力成就了眼前这位闻名遐迩、著作等身的学者,在成名以后仍能不忘初心,谦以待人。我是一个只有本科学历,既没有考研,也没有读博的土八路。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副教授到教授的破格晋升,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从普通老师到硕导、博导的转变,用了七年时间走过了从国际二十多个重要刊物的审稿人到美国三个重要刊物的编委的路程,用了九年时间实现了从国内到国外、从低级别论文到世界有机化学类高级别论文的全覆盖,用了十一年时间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用了十二年时间实现了从教育厅项目到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过渡。和他的对话里总能感受到一种受鼓舞、受感染的力量。他的谦虚和淡泊与中国高被引学者的殊荣相得益彰,尤显长者风范。令人尊敬的并不只是这样的学术成就,更是朴实的他所散发出的人格力量,高被引学者就是这样炼成的。

  

(图文来源:江苏师范大学宣传部)